一是多做“加法”,做企业的“贴心人”。深入开展“双培育双服务”,健全完善领导包保、专班推动、专人服务和效能考核等机制,全面抓好规上企业驻点服务和已签约项目的落地建设服务。加快传统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,紧扣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,扎实开展“保姆式”服务。
二是善做“减法”,做企业的“代言人”。严格落实“减证便民”“五个通办”“三减一降”“放管服”等便民措施和减税降费政策,持续优化审批流程,建设工程行政审批时间压减至45个工作日,全面提高政府服务效能。优化代办服务机制,减轻企业负担,严格对照“十不折腾”要求,进一步梳理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,不断增强“贵人服务”品牌“贵定含金量”。
三是勤做“乘法”,做企业的“热心人”。持续推进生态优势、交通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变,培育发展一批知名企业、优秀企业家,让企业家们成为全县营商环境的宣传员。用好容错激励机制,为担当者担当,为实干者鼓劲,为改革者撑腰,让干部在锻炼中成长,在成长中锻炼。
四是敢做“除法”,做企业的“铺路人”。深入推进“网上办理”、镇(街)执法力量改革、昌明经开区和工信局合署办公、行政审批、人才制度等重点改革任务,破除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。深化“亩产效益”评价改革,合理利用资源要素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